川普啟動232條款調查,半導體關稅恐擴大亞太貿易緊張局勢

美國總統川普

美國總統川普計畫指示商務部,根據《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款,對半導體技術進口啟動國家安全調查。此舉一旦落實,勢必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尤其是亞洲主要出口國如台灣、韓國、馬來西亞及日本,帶來重大衝擊。

根據《POLITICO》報導,白宮一位匿名官員證實,川普政府此舉目的是為了「重振美國在關鍵科技領域的製造能力」,並可能進一步祭出進口限制或高額關稅。該調查若啟動,將可能引發美國與東亞主要經濟體之間更激烈的貿易摩擦,也會對仰賴海外晶片的美國科技業者造成深遠影響。

美國絕大多數的半導體進口來自亞洲地區,其中台灣為全球晶圓代工市場的領導者;韓國則在記憶體晶片領域佔有一席之地;馬來西亞與日本亦分別在封裝測試與關鍵材料供應扮演重要角色。中國雖然技術仍在追趕中,但已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

美國本土雖然也有英特爾(Intel)等老牌晶片製造商,但面對台積電與三星等亞洲巨頭的技術與產能優勢,長期以來在高端製程領域仍處於劣勢。川普政府期望透過232條款的調查與貿易壁壘,促使本地投資回流、提升美國半導體自製率。

然而,要在短期內建立完整的本土供應鏈,面臨人力、技術、時間與成本等多重挑戰,且此舉也可能引發亞洲國家報復性措施,進一步加劇全球科技供應鏈的不穩定性。

科技巨頭壓力倍增,政策恐影響產業佈局

若美國最終對半導體進口徵收國安型關稅,蘋果、微軟、谷歌、亞馬遜等美國科技巨頭首當其衝。這些企業大量依賴亞洲供應的先進晶片,用於智慧型手機、雲端伺服器、人工智慧運算與自駕車等關鍵領域。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新一輪關稅政策將使成本上升,導致產品價格波動,甚至可能延緩新技術的上市時程。此外,美國境內若無法快速建立等同水準的製造能力,反而會拖累本土科技業競爭力。

此次潛在的國安調查與貿易限制,不僅是川普延續對中國強硬政策的再現,也是美國試圖逆轉半導體全球化趨勢的舉措。然而,在現實產能分佈與技術領先者掌握在海外的狀況下,這場「本土復興」與「全球依賴」的矛盾,勢必將成為未來全球科技戰略發展的關鍵拉鋸點。(原文出處

延伸閱讀

半導體豁免難掩全球關稅風暴 川普開徵報復性關稅,台灣出口受挫

半導體供應鏈再起風波 中國警告日方出口管制將撼動全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