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經數月揣測後,美國前總統川普於4月2日正式啟動全球報復性關稅政策,掀起國際貿易一陣震盪。根據《TechNews》與白宮聲明指出,川普此舉意在「矯正不公平貿易」,對所有美國貿易夥伴徵收新一輪關稅,其中台灣首當其衝,將面臨32%的出口關稅懲罰。
台灣目前對美國商品徵收高達64%的關稅,因此根據川普政策的「一半原則」,美方以32%稅率回敬台灣出口產品。雖然包括半導體、藥品、能源與銅等關鍵物資暫獲豁免,但台灣對美出口的大量工業產品、消費電子與製造品將直接受衝擊。
與此同時,中國商品關稅也再度升級,在原本已有的20%附加稅基礎上,新增34%的懲罰性關稅,總稅率達54%,堪稱歷來最高。而歐盟(20%)、韓國(25%)、日本(24%)、印度(26%)等多個經濟體也未能倖免於此輪全球性貿易制裁。
關鍵產業暫獲豁免,半導體戰略地位凸顯
儘管川普在聲明中強調新關稅並非「完全對等」,而是以「一半收費」為原則,但對於以出口導向為主的亞洲國家而言,衝擊依然巨大。台灣出口美國的產品涵蓋從資訊設備、電機零件到高值消費性電子,許多企業恐面臨成本轉嫁與市場萎縮的雙重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白宮政策中特別豁免了半導體與相關製造設備,這顯示出美國對晶片供應鏈的高度依賴與戰略考量。在AI、軍事與高效能運算的帶動下,半導體已不再只是經濟議題,更與國家安全直接掛鉤。
不過分析人士指出,雖然半導體本身免於直接課稅,但整體供應鏈環節如封裝材料、測試設備、支援零組件等是否也能豁免,仍存在灰色地帶。加上川普政策存在高度靈活性與隨時變動的空間,使得企業未來營運規劃面臨高度不確定性。(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