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半導體市場日益動盪,南韓政府再度出手,宣布將原本在2024年提出的26兆韓元(約183.4億美元)半導體扶持計畫,提高至33兆韓元(約232.5億美元),增幅達四分之一。根據《路透》報導,這項強化措施正值美中貿易緊張升溫,美國總統川普計劃針對進口晶片重新課徵關稅之際,南韓此舉被視為主動出擊、穩定國內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戰略。
美國對外推行的「對等關稅」政策,原先豁免半導體進口,但川普近日表態將重新評估此項免除,並考慮對整個電子供應鏈展開安全調查,使全球供應鏈面臨更大不確定性。南韓政府深知自身在全球晶片供應中的關鍵角色,為避免落入產業鏈重組的劣勢端口,選擇提早部署、擴大投資。
此次南韓政府擴編的半導體支援方案,預料將涵蓋技術研發補助、製造基地建設、設備升級與人才培育等多方面。除了鞏固三星、SK海力士等全球頂尖晶片企業的領導地位外,也希望吸引更多中小企業加入半導體供應鏈,打造更具韌性的產業生態系。
專家指出,南韓選擇加碼投資,不僅是為了因應美國關稅壓力,更是為了在美中科技冷戰下,確保本國在先進製程與記憶體晶片市場的競爭優勢。特別是在全球對人工智慧、高速運算與車用晶片需求急增的背景下,誰能搶先擴產、取得技術主導權,誰就能掌握未來產業話語權。
供應鏈重組下的國際競局:南韓的兩難與應對
川普政府對半導體與藥品進口展開國安調查,意味著美方將進一步施壓盟友重新配置供應鏈。在此架構下,南韓既是美國重要的半導體合作夥伴,又與中國有深厚的經貿聯繫。如何在兩大強權間保持平衡,成為南韓未來政策制定的重大挑戰。
同時,南韓也明白,若僅依賴出口導向的成長模式,將難以抵擋外部風險。因此,加強本土製造、促進內需市場、自主掌握核心技術,將是其長期穩定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關鍵策略。
南韓的決策與行動,已成為亞洲國家在面對科技地緣政治變局下的參考典範。在這場半導體博弈中,誰能先穩住腳步、提升韌性,誰就更有可能在未來贏得主導權。(原文出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