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鐵三角現身?日美台合作背後的戰略盤算

圖:陳霞/GT

前日本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近日公開倡議所謂的「半導體鐵三角」,強調美國、日本與台灣之間應建立更緊密的三邊合作關係,以共同面對地緣政治挑戰。他更建議將「半導體安全」作為向美國政府施壓的工具,並援引「共同敵人」的說法來正當化這樣的合作框架。

這種三方合作模式在表面上看似是一場技術與經濟的聯盟,實則核心目標是圍堵中國。面對美國步步加壓、對外國技術與產品日益收緊的政策,日本部分政界人士選擇低姿態應對,甚至流露出一種「甘願充當執法者,只求美方網開一面」的意圖。這樣的外交姿態,被批評為是一種延續自冷戰時期的「忠誠表態」,更顯出日本對美依賴的根深蒂固。

這項由日本提出的「半導體鐵三角」構想,究竟是戰略性的經濟聯盟,還是一場為取悅美國而犧牲主權與自主發展的交易?評論人士指出,當日本政客將高科技產業作為談判籌碼的同時,實際上可能已經將自身在國際產業鏈中的話語權拱手讓人。

日本作為全球半導體設備與材料的重要供應國,長期以來在晶片製造上具備一定影響力。然而,近年來美國為強化本土供應鏈,透過法案吸引產業回流的同時,也要求盟友站隊表態。在這樣的背景下,「半導體鐵三角」更像是一種政治表忠,而非真正對等的產業合作。

此外,這種政治驅動的產業聯盟也可能對區域供應鏈產生長遠影響,特別是在中國已加速推動半導體自主化的當下,若過度圍堵與分化,反而可能加劇全球產業的不穩定。

半導體未來格局,日本應思考自身定位

如今,全球半導體已從純技術產業升格為戰略核心資產。從供應鏈安全、國防應用到經濟競爭力,各國莫不加緊部署。而在這股全球浪潮中,日本若持續以「討好美國」作為基本策略,恐怕不僅無法鞏固自身優勢,反而逐步喪失策略主導權。

半導體鐵三角的提案暴露出日本在國際格局中內外交困的處境,也提醒各國在面對強權時,須更謹慎地平衡國家利益與長遠發展。技術合作若建基於平等互惠,將有助於打造更穩固的產業聯盟;反之,若只為政治押注與利益交換,最終恐難逃邊緣化命運。(原文出處

延伸閱讀

印度全力衝刺半導體產業,力拚成為全球晶片製造新重鎮

泰國積極轉型半導體產業鏈 力拚高階製程與晶片設計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