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近年來全球貿易日益動盪,從美中衝突到疫情封鎖造成的供應鏈斷裂,日本這個曾在1980年代稱霸全球電子與半導體領域的科技強國,正加速推動半導體產業的全面重建,試圖重奪在先進晶片製造上的主導地位。
東京大學科技政策教授鈴木一人(Kazuto Suzuki)指出,當年日本之所以讓出部分晶片市場,讓南韓等國進行大規模生產,原因在於基礎晶片的利潤低,且當時普遍相信全球自由貿易秩序穩定,進口毫無風險。但這種信念,隨著疫情、關稅戰與政治因素,如今已被徹底顛覆。
供應鏈警鐘響起,日本再度出手打造半導體主權
新冠疫情期間的晶片荒讓日本、歐洲與美國措手不及,連汽車製造這樣的傳統強項也深受衝擊,間接揭示半導體已不只是科技產業的核心,更關係到國家整體經濟與安全的命脈。
鈴木教授表示,日本政府在晶片短缺危機中意識到:「若不自行掌握關鍵供應,就無法確保產業存續。」這種戰略思維促使日本政府重新評估過去過度依賴進口的政策錯誤,轉而全力扶植本土半導體製造。
近年來,日本政府透過補助、投資與技術合作,大力支持國內半導體企業如Rapidus的崛起,同時積極吸引台積電(TSMC)等全球晶圓代工巨頭赴日設廠。台積電熊本廠的建設不僅象徵日台半導體聯盟逐步成形,更顯示日本正試圖成為先進製程與成熟製程並重的全球重鎮。
而美國川普政府推動的貿易保護政策與科技封鎖,也進一步喚醒了日本對經濟自主權的危機感。與其坐等晶片進口,日本決心再次挺身而出,參與全球供應鏈重構,強化自身在全球晶片版圖中的話語權。
總結來說,日本正在以危機為契機,重整其半導體戰略,從政策資源、國際合作到人才培育,多管齊下,力圖重現昔日榮耀。這場半導體產業的「再工業化運動」不只是日本的國家戰略,更是全球產業競局的新轉折點。(原文出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