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根據路透報導,英特爾今年4月啟動18A製程的風險性量產,目標是為其下一代處理器「Panther Lake」鋪路,預計將於2025年底問世。消息人士指出,截至夏季,該製程的良率僅達約10%,雖較去年底的5%略有提升,但仍遠低於半導體業界追求的50%以上量產門檻。對於英特爾來說,這樣的數據無疑給其製程追趕計畫蒙上一層陰影,也讓Panther Lake的量產節奏面臨高度挑戰。
Panther Lake推進受阻,18A製程進入關鍵試煉期
報導指出,英特爾歷來在製程導入上極度重視成本與良率的平衡,晶片良率至少要達到70%至80%,才能真正為公司帶來穩定利潤。若以當前的10%水準啟動量產,將意味著每片晶圓中超過九成的產品無法出貨,不僅成本高昂,更可能導致獲利能力大幅下滑。尤其在AI運算需求暴增、先進製程成為競爭焦點的當下,18A的技術成熟與否,攸關英特爾是否能在與台積電、三星的競賽中取得一席之地。
儘管英特爾官方對此表示,相關良率數據「被低估」,並強調正朝年底達成量產門檻邁進,但財務長David Zinsner也坦言,短期內若無顯著改善,該製程的利潤將難以立刻轉正。年底前即使順利啟動大量生產,預期仍須一段時間進一步優化良率,才能讓18A帶來正向貢獻。
另外,Panther Lake尚未量產,英特爾已確認其下一代處理器「Nova Lake」將再度部分交由台積電代工,顯示其對自家製程進展的謹慎態度。這項決策雖可被解讀為分散風險、確保產能,但也間接反映出英特爾在先進製程路上的不確定性與現實挑戰。
18A製程的成敗,將成為英特爾重返晶圓代工巔峰的關鍵轉捩點。若能突破目前的技術瓶頸,實現良率提升與穩定供貨,英特爾不僅可望重振市場信心,更將為其IDM 2.0戰略注入強心針。反之,若進展遲緩或成本居高不下,恐將進一步削弱其在先進製程領域的競爭力。(原文出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