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對半導體的需求持續飆升,供應鏈轉型與生產基地外移已成不可逆趨勢。然而,在這場科技軍備競賽中,真正左右勝負的,或許不再僅是晶圓廠的數量與技術節點,而是「誰掌握了專利主導權」。
過去,歐洲在半導體產業的角色多屬配角,研發能量雖穩定,但製造規模與專利佈局始終落後美國與亞洲市場。然而,這一切正在改變。隨著《歐盟晶片法案(EU Chips Act)》推動數十億歐元的投資,歐洲不僅將迎來多座新晶圓廠,專利保護與執行策略也正成為企業競爭的下一個關鍵戰場。
專利轉向歐洲:半導體企業的新佈局思維
歐盟近期啟用的「統一專利法院(Unified Patent Court, UPC)」制度,讓企業能在單一訴訟中獲得跨國執行效力,與過往分國訴訟相比,不僅大幅節省成本,更提高了法律槓桿的效率。對半導體企業而言,這意味著,歐洲不再只是「市場選項」,而是必須納入核心的智慧財產戰略中。
尤其在德國、愛爾蘭、波蘭等地的新廠陸續動工,包括由台積電主導的歐洲半導體製造公司(ESMC)計畫也逐步成形,這讓企業在歐洲的資產曝險升高,自然也對專利防護提出更高要求。與此同時,比利時的IMEC等研發中心也正扮演關鍵的跨境協作平台,讓專利從技術研發階段即進入國際化佈局的早期規劃。
然而,要有效在歐洲建立專利護城河,並非簡單將既有專利翻譯後遞交歐洲就可一勞永逸。歐洲專利局(EPO)對於專利聲明的修正與明確性要求遠高於美國或亞洲國家,許多在美國能順利獲准的專利,往往在EPO遭遇挑戰。因此,半導體企業應從申請初期就納入歐洲專利律師的專業意見,確保申請具備全球適用性與一致性,避免後續花費高昂成本修改或遭駁回。(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