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半導體產業激烈競爭的格局中,馬來西亞正悄然擴展其存在感。過去長期以來,該國專注於晶片的封裝、測試與組裝等後段製程,憑藉成本優勢與穩定的產業基礎,成功在全球後端晶片處理領域占據一席之地。然而,隨著全球半導體供應鏈轉向高附加價值環節,馬來西亞也不再甘於扮演支援角色,正積極推動轉型,瞄準上游設計與先進製程技術。
馬來西亞政府於2024年推出的「國家半導體策略(National Semiconductor Strategy)」明確表態,要協助該國從後端代工走向上游技術自立。尤其近期收購英國知名晶片架構公司ARM的部分設計藍圖,更象徵著其向IC設計領域邁進的重要一步。這項戰略性資源的取得,可能為馬來西亞培養本土晶片設計人才、開發自主晶片架構提供關鍵助力。
半導體戰略升級,馬國能否補齊創新斷層?
馬來西亞的「2030新工業大藍圖(New Industrial Master Plan 2030)」也同步推出,規劃強化產業基礎並以創新驅動成長。根據相關報告指出,雖然馬來西亞在電子零組件、消費性電子及電腦設備製造方面已建立起一定規模,但在整體價值鏈的高階領域仍屬邊緣角色。
特別是在IC設計領域,馬國的產能僅屬低至中等,意味著本地業者尚未具備全球競爭力。此外,研發能量普遍集中於應用端,對於核心技術如奈米級製程、材料工程等仍存在明顯落差。這些差距若不儘快縮短,恐使其升級戰略功虧一簣。
然而,馬來西亞的優勢在於政策明確、基礎設施成熟、且擁有來自美中貿易戰中轉單效應的利多,若能妥善整合國際資源並強化人才培育,其在區域半導體產業中將有機會躍升為完整供應鏈的參與者,而不僅侷限於後段加工角色。(原文出處)
延伸閱讀
地緣政治下的半導體警鐘:ASML示警創新受阻,晶片未來陷入拉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