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TrendForce 報導,德州儀器(TI)對中國客戶實施其有史以來最大幅的價格調整策略,涵蓋超過 6 萬種產品,價格調幅介於 10% 至 30% 之間,原定自 8 月 15 日起生效,卻已有多家中國客戶反映變動自 8 月 4 日已經提前執行。
價格翻揚背後:成本轉嫁與地緣壓力並行
此次調價行動具體分布如下:工業控制晶片(占其產品組合逾 40%)漲幅普遍;車用電源管理晶片(PMIC)上調 18%–25%,用於 EV 電池管理系統的隔離器(Isolator)上揚約 22%;而電源快充 IC 與 RF 前端晶片等通訊與消費性產品則上升 5%–15%。根據 EE Times 中文資訊,此次漲價主因為成本壓力──TI 在中國的毛利長期低於全球水準,加上高純度矽晶圓等原料價格上漲無可避免。此外,ijiwei 認為此次漲價亦反映中國供應晶片的「產地規範」正抬高進口門檻,使美商必須將成本轉嫁予下游客戶,TI 因其大部分晶圓生產集中於美國,因而更易受到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如路透所報導,中國更新的晶片「原產地查核」政策將對美國在地生產的晶片課徵高達 84% 或更高的關稅,而若美國晶片設計公司將製程委外給台積電等境外代工廠,則可避開關稅。這種法規偏向將經濟策略與封鎖工具結合,為中國扶植本土晶片產業並對外資設限提供了制度支撐,也在市場上形成微妙而劇烈的壓力。
TI的這波漲價策略無疑是以既實際(成本考量)、亦戰略性的方式應對市場變化。短期而言,漲價可修復利潤,但長期則可能削弱其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並為國內替代企業創造機會。與此同時,中國晶片原產地政策進一步挑戰外資公司經營彈性,也逼迫企業加速在地化或轉型向升級產品策略。未來,中國本土晶片業若能提升技術與品質,將可能快速彌補 analog 市場缺口,TI若無法均衡價格利潤與市場侵佔,將面臨進退兩難。(原文出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