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府於上週五與美國官員進行首次關稅磋商,雙方透過視訊會議討論雙邊貿易關係,特別關注於現行高關稅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衝擊。此次會議由台灣貿易談判辦公室發布聲明證實,儘管未具名美方代表,但強調雙方「期盼近期內展開後續協商」,以構建更堅實且穩定的經貿夥伴關係。
身為全球關鍵晶片生產重地的台灣,目前正面臨美國高達32%的半導體出口關稅,對本土科技業構成龐大壓力。台方在會中強烈表達對此制度的不滿,並主動提出建立零關稅機制的構想,企圖降低貿易障礙、強化雙邊供應鏈合作。
台灣不僅在晶圓代工上具備世界領先地位,亦是全球AI、高效能運算與車用晶片的核心供應來源。然面對美方實施的32%關稅制度,勢必影響台灣廠商對美出口動能,尤其對台積電、聯電與世界先進等企業構成實質負擔。
在此次會議中,台灣提出具體貿易提案,包括:建立美台雙邊零關稅框架、擴大對美技術與原物料採購,以及增加在美國本地的投資項目,藉以實質回應美方對供應鏈安全與產業在地化的期待。
雙方同時也針對非關稅貿易障礙進行深入討論,包含出口管制、技術認證程序與市場準入限制等,希望透過談判促進雙方企業的貿易便利性與政策透明度。
台美經貿合作升溫,供應鏈安全成共同語言
面對全球地緣政治風險與供應鏈重組趨勢,美國正積極強化與印太地區主要科技國家的合作,而台灣作為民主盟友與半導體強權,地位日益關鍵。此次初步關稅對話不僅有助於深化雙方經貿互信,更將為未來簽訂雙邊或多邊貿易協定奠定基礎。
美方也將台灣視為抗衡中國科技崛起的重要夥伴,透過提升台灣在美投資與技術合作,有助於強化美國本土半導體產業鏈的韌性,同時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
雖此次談判尚未達成具體協議,但台美願意在高關稅壓力下展開對話,象徵雙方對共同推動貿易穩定與科技合作的高度重視。半導體作為全球科技競爭的核心,台美未來在政策協調、投資布局與產能共享等領域,將扮演更具戰略意義的角色。(原文出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