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台灣第二大晶圓代工廠聯電(UMC)正積極加強其高階封裝實力。根據《商業時報》報導,聯電已在南科區與面板大廠晶豪科技(HannStar)洽談收購其舊廠廠房,計畫將其改造成先進封裝產能基地。雖然聯電對此謠傳未作正面回應,但公司指出其已在新加坡設立2.5D封裝產能,同時部分產線已遷回台灣,且未排除擴建台灣產能的可能性。聯電目前在南科12A廠進行14奈米製程量產,自2002年起持續運作,為擴增高附加價值業務奠定基礎。
高階封裝布局升級 UMC多線並進奪市場
聯電財務長劉啟堂表示,公司未來將不再侷限於傳統代工,而是向高附加價值的高階封裝版圖邁進。其已掌握晶圓對晶圓(wafer‑to‑wafer)鍵合技術,是主攻3D IC、HBM與AI應用的重要技術支柱。目前台灣封裝線已具備該能力,足以因應多元型態晶片整合需求。
案例如 2024 年已傳出聯電取得 Qualcomm 高階封裝訂單,涵蓋 AI PC、車用電子與 HBM 應用領域,有效突顯其封裝技術競爭力。
除了新加坡封裝產線外,公司布局轉回南台灣並搭配收購舊廠,呈現全球佈局與在地落地的双軌升級策略。
同時,聯電的策略際遇與競爭者台積電形成差異。雖後者在封裝領域推出 CoPoS 技術並計畫於嘉義設廠,聯電則以現有資源與速度向高階封裝領域進攻,盼在 AI 與 3D 芯片應用爆發前,穩固競技場地。
聯電此次在南科擴建高階封裝產能,展現出「代工轉型」的決心與策略前瞻性。收購舊面板廠改造,不僅能迅速擴充產能,也顯示其對技術融合與供應鏈整合的重視。然而,高階封裝投資龐大、門檻高,需克服技術、設備與客戶認證等多重挑戰。若聯電能早日掌握關鍵量產能力,將為其帶來高附加值難以複製的優勢,也可能進一步拉近與台積電的技術差距,重構台灣封裝市場的競爭格局。(原文出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