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中科技競爭持續升溫的背景下,半導體產業已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引擎,更上升為國家安全戰略的核心。美國政府正積極尋求將半導體製造供應鏈「回流」至本土,以減少對外部供應的依賴。未來四年,將是這場戰略佈局成敗的關鍵時刻。
過去川普政府已為此奠定初步基礎,而現今的政策制定者與產業領袖更需要在既有成果上深化布局。根據最新政策備忘錄,美國必須制定一套全面且務實的策略,才能在這場半導體競賽中維持長期優勢,並保障其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
半導體為國安核心,美國聚焦CHIPS法案強化供應鏈韌性
《CHIPS與科學法案》可說是美國半導體政策轉型的里程碑,象徵著對產業回流與技術主權的重大投資。該法案不僅提供稅收抵免與資金補助,還激發了如台積電等國際巨頭對美國的再投資行動——2024年台積電宣布其在亞利桑那州的總投資規模擴大至 650億美元,明確展現全球半導體重心逐步東移至美國本土的態勢。
然而,這些巨額投資背後,仍需政府提供持續穩定的支持。備忘錄指出,《CHIPS法案》中的稅收激勵措施,對美國半導體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隨著先進晶片製造和研發成本不斷飆升,政策應進一步擴大稅收優惠範圍,涵蓋資本密集的研發活動,確保從製造到創新的整體鏈條能在美國本土形成自給自足的良性循環。
此外,產業週期長、回收期慢,是半導體投資的先天挑戰。若缺乏長期公共資源的支持,企業將難以承擔風險。因此,國會應及時重新授權相關法案條文,確保資金流穩定,才能真正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半導體生態體系。
面對中國在晶片製造、自主研發、產業補貼等多方面持續加碼,美國未來幾年的政策走向,將直接影響全球科技權力的版圖。無論是國安層面的韌性布局,還是經濟層面的競爭戰略,半導體都已成為左右國家命運的核心戰場。(原文出處)
延伸閱讀